Resources

教學資源

狗與貓,誰聰明?

科學家嘗試測量寵物的認知能力,結果顯示狗兒可能略勝一籌。


 

撰文/費雪曼(Josh Fischman)
翻譯/林慧珍

 

  人們認為的思考能力,多半是由大腦外層區域掌管。所有脊椎動物都具有這層細胞,它包覆著大腦的核心,外觀有深深的皺摺。這層細胞能整合各種資訊、做出決定、解讀情緒、解決問題,以及產生複雜的行為。它被稱為大腦皮質,其中的神經元有點像微小的資訊處理器,負責思維的形成,人類約有160億個這樣的神經元。 


  科學家嘗試計算寵物腦內這類神經細胞的數量,最新結果顯示狗的大腦皮質神經元數量遠遠多過貓。去年12月,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神經解剖學家賀庫拉諾-胡賽(Suzana Herculano-Houzel)在《前瞻神經解剖學》中發表研究結果,她說:「狗的大腦條件勝過貓,能展現較佳認知能力。」令人訝異的是,針對其他食肉動物的研究顯示,最重的大腦皮質不一定神經元最多。 


  賀庫拉諾-胡賽表示,為了辨識並計算這類細胞的數量,她與之前的研究生賈爾丁-梅瑟德(Debora Jardim-Messeder)及同事合作,以實驗專用攪拌器把大腦皮質打成漿液,看起來就像未經過濾的蘋果汁。這群科學家在絞碎的腦漿中加入一種分子一起攪拌,其可做為探針,用來吸附神經細胞核而不與其他腦細胞作用。 


  他們發現,浣熊的大腦皮質大小與貓相仿,但神經元數量幾乎是貓的兩倍;許多美國人對此一定不感意外:他們費盡心思要讓這種行蹤飄忽的動物別來翻攪屋外上鎖的垃圾桶。針對熊的研究結果則一如小熊維尼的形象:熊的大腦皮質是貓的10倍大,但神經元數量相差無幾。包括獅子在內,大型食肉動物的神經元數量似乎都不多,可能是因為大型動物需要大量能量,而神經元非常耗能。亞利桑那大學的亞利桑那犬類認知研究中心主任兼人類學家麥克林(Evan MacLean)表示,大型動物需要大量營養素,所以「可以預料這些動物必須盡可能減少神經元數量,因為附加代價很高。」如果體魄強健有助於動物生存,或許就不需要太高的智力。 


  麥克林說,就貓和狗來說,大腦皮質的神經元數量並不意味哪種動物「更聰明」,因為認知能力有多種表現型式,而且還涉及其他大腦區域。他確實注意到有些證據顯示狗對資訊的記憶比貓更持久,這可能與大腦皮質相關能力有關。養了兩隻狗的賀庫拉諾-胡賽聽說有貓奴對她的研究結論不以為然,她強調:「無論寵物的大腦皮質神經元多寡,飼主的愛都不該改變。」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