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抗發炎的飲食策略

特定食物真能幫助對抗心血管疾病、關節炎與失智症嗎?


 

撰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如同許多往例,捍衛身體健康最有用的機制,也可能是最傷害身體的。當我們的身體因受傷與發炎引發驚人的複雜反應,免疫系統會派出細胞武裝部隊殺害入侵者並清除叛徒。領導這些行動的化學訊號分子例如介白素,會告訴細胞開戰的時機與地點,以及何時該停戰。此時身體會出現發炎時的紅腫疼痛反應,這是不可或缺的復原過程。但戰爭若無法結束,演變成慢性或全身發炎,我們付出的代價可高了!我指的是關節炎、結腸炎、滑囊炎,糖尿病、結腸癌、阿茲海默症與心血管疾病等。 


  我們在20年前就知道,心血管疾病是人類最大死因,發炎(以及膽固醇過高)會引發動脈斑堆積,但在去年夏天前,沒人知道失控的發炎反應是否真會引發心臟病與中風。一項精心設計的大型臨床實驗結果指出,當給予某些高風險患者一種專門對抗發炎(針對介白素–1)的藥物,就比較不會發生這類「事件」(醫師輕描淡寫如此稱呼)。對長期堅信發炎與膽固醇同等重要的美國哈佛大學心臟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瑞德克(Paul Ridker)而言,這可算是甜蜜的證詞。 


  參與瑞德克研究的患者都曾經心臟病發作,且有慢性發炎症狀。了解慢性發炎在心臟疾病等許多疾病上扮演的邪惡角色之後,難道我們不該想辦法控制嗎?我不是指服用可舒緩短期發炎的藥物,而是從我們每天必做的事著手:吃對食物。只要上網或到書店逛逛,你就會發現一大堆所謂抗發炎飲食的資訊,其中有許多甚至針對特定疾病例如關節炎、乳癌、心臟疾病及各種自體免疫疾病。知名健康大師魏爾(Andrew Weil)還提出「抗發炎飲食金字塔」。但支持這種說法的科學並不穩固。當然囉,許多食物已知可減輕發炎(其中許多僅是實驗室、而非臨床試驗結果):薑黃、藍莓、薑、茶、蔬菜、黑巧克力以及魚肉。南卡羅來納大學流行病學家赫伯特(James Hebert)與希瓦帕(Nitin Shivappa)調查了1943項這類研究,根據45項食物參數於2014年發表了膳食發炎指數(Dietary Inflammation Index)。這項指數可做為評估飲食的研究工具,但他們承認,其資料來自研究方法大不相同的各項研究。 


  當我請問瑞德克對於抗發炎飲食的看法時,他有些不以為然,他說:「這種說法就像野火燒不盡似的,但我完全找不出任何證據支持哪種食物『抗發炎』、哪種食物『促發炎』。」他建議採取地中海飲食:大量蔬菜、全穀類與魚,少量的紅肉與加工食品。早已獲心臟學者背書的地中海飲食,經嚴謹的研究證明能降低發炎的關鍵標記,並減低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若加入更多藍莓與薑黃,會更有效嗎?沒有人知道答案。 


  飲食習慣與食物內容很重要,典型地中海飲食要求每星期吃大量海鮮,但人體研究發現,飲食搭配魚油卻沒有太大效益。也許吃魚的好處不在魚油,可能與多吃魚、少吃肉有關。這也是芝加哥大學營養流行病學家莫瑞斯(Martha Clare Morris)這樣的學者,傾向研究整體飲食模式、而非特定成份的原因。她目前的研究計畫,是要檢視一種稱為MIND的飲食方案,亦即結合地中海飲食特色與另一種研究甚多的得舒飲食法(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可否減緩認知衰退。這項計畫也會探討發炎反應,但結果要到2021年之後才會出爐。在那之前,我們可為自己的膳食加點抗發炎成份。赫伯特建議引用辣茶(含薑、薑黃與辣椒),但別忘了飲食習慣與食物內容很重要!可別配著餅乾與薯條喝辣茶!(黃榮棋 譯)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