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區塊鏈信任遊戲

我們能否擺脫大企業掌控,或是反而落入更嚴密的監控?關鍵在於誰掌握我們的數位身分識別。


 

撰文/斯莫林斯基(Natalie Smolenski)
翻譯/林慧珍

 

  一般人若不想在當今全球經濟體系中缺席,就必須接受一種不對等的交易:他們的生活完全暴露在政府、銀行和公司監控之下,而這些權力過大的機構對自身作為和內部操作則隱匿不宣。無可避免地,消費者與一般大眾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稱這種片面榨取的互動為「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這是非常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令人驚訝的是,在全球許多地方,有權擔任社會信任媒介的機構(例如銀行和政府)其實並不盡責,尤其在這35年來更是如此。 


  2008年金融風暴及後續的餘波盪漾形成一股無可奈何的氛圍,許多訴諸法庭的案件最後往往由股東付出代價,卻沒能把那些位高權重的銀行家送進監獄服刑;許多人因此懷疑,這是有錢人和有權勢者為謀取自身利益而進行的不法勾當。這些問題影響之深,遠超過不良放貸。針對2007年全球3700萬家公司和其投資者的一項資料庫分析指出,其中1%的公司控制40%的融資網絡,且大多是金融機構。這30年來,投資收益成為多數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遠超過所得成長,也讓位居頂端的富裕階層變得更加富有;同時卻有20億人仍然沒有銀行存款,且基本上完全排除在融資網絡外。至於是否或如何轉變這股趨勢,以促進經濟平等且不損及個體自主權,人們目前還沒有共識。 


  我們正要邁向歷史性的一刻,當我們的經濟生活無可避免地全球化及動盪,那些掌握權力和財富的機構也越來越不受信任。但是,人們也必須承認,若想全然放棄這套系統以示抗議,無疑是自毀經濟前景。基於這些限制,全球科技人員開始思索替代方案,希望在增強信任機制時也讓我們更了解交易行為且對等交易。全球第一個成功的數位貨幣比特幣(Bitcoin)在2009年登場絕非偶然:它反映了人們追求公開透明,並且取得權限及授權的渴望。 


  比特幣是一種透過區塊鏈(blockchain)來交易的貨幣。區塊鏈是嶄新的數位基礎建設,以分散式帳本的方式來運作,各種交易的驗證過程不倚賴人,而是基於數學運算規則。這項技術創造了直接交易及個人所有權的可能性,交易對象不限於金錢,而可以是任何一種數位資產。 


  比特幣及區塊鏈常被認為「不可靠」,但這樣說並不準確。相反地,人在信任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已變為加密網絡的一塊,加入網絡也有實質誘因;換句話說,信任機制正在去人格化。乍看之下這或許弔詭,畢竟所有信任機制不都或多或少取決於人嗎?歷史上,信任網絡受全球化與頻繁貿易往來所驅使,從成員彼此熟識的小群體擴大到由陌生人和敵方組成的社群。因應全球擴張、餵養不斷增加的人口、發動戰爭、建立帝國以及進行知識交流,人們建構信任機制的技術依循部份重疊的階段更迭演變:血緣關係及餽贈、分工、記帳(信用和債務的起源)、階級、貨幣、傳教,以及晚近興起的銀行業。 


  21世紀初期,信任機制正經歷另一個階段的轉變,大銀行藉由扮演信任機制的安全媒介,維繫了現代資本主義。但從很多方面來說,他們已成為信任機制發展的障礙。在現今的金融體系中,政策和法律傾向藉由罰則來防堵弊端。未來,區塊鏈有希望擺脫這種命運,直接在設計系統時消弭弊端。 


數位貨幣立基於區塊鏈


  藉由比特幣的共識協定(consensus protocol),架構網絡參與機制的誘因和條件因而確立,這在維護分散、開放、點對點的治理體系上非常有效。比特幣雖是匿名制,卻公開交易且使用開放源碼(open-source)程式,並由各地的志願核心開發者組成網絡共同維護。比特幣及區塊鏈不儲存身分識別資料,它利用公╱私金鑰的配對做為位址,而不是用帳號。 


  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交易比現金更容易追蹤,這意味著,一旦把金鑰配對與已知身分連結起來,就能透過網絡分析來協助警方追蹤嫌犯。以往常假設加密貨幣比其他類型的貨幣更適合從事犯罪活動,而實際情況卻恰恰好相反,加密貨幣反而再度引進了監控資本主義的威脅。弔詭的是,區塊鏈具有的種種特性,有助於人類實現數位自主,也可以進行前所未有的嚴密監控,至於最終是用於前者或後者,則取決於「軟體棧」(software stack,區塊鏈協定以及應用層)的架構如何處理數位身分識別。 


  談到共識協定,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先要了解有很多種設計區塊鏈的方法。一般而言,區塊鏈指的是單一通用交易記錄的系統,其中的記錄可加以複製,至於區塊鏈是否需要具備一組共同特徵,目前人們還沒有共識。現已建立了許多類型的區塊鏈,希望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 


  例如,以太坊(Ethereum)是一種公有區塊鏈,目標是建立一個稱為以太坊虛擬機(Ethereum Virtual Machine)的全球性分散式電腦,這種區塊鏈儲存了滿足指定條件時才執行的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以太坊的驗證機制與比特幣不同,該網絡中付出最多的使用者(可透過加密貨幣的押金多寡來判斷)可以共同驗證新區塊。使用者一旦有不良行為,其加密貨幣將自動沒收。 


  有些區塊鏈是為使用者間信任程度較高的社群而開發,這類「認許制」區塊鏈一般需要中央管理機構授權,特定使用者便能進入系統驗證交易。為了確保每位使用者遵守規則,認許制區塊鏈更仰賴中央管理機構來建立規範,而非自發性的實質誘因。瑞波幣(Ripple)即為其中一種主要的認許制區塊鏈,專門做為銀行間交易結算的網絡。同樣地,企業以太坊聯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由近200家正在建立開源工具組的企業會員組成,讓企業可以設計專用的認許制以太坊區塊鏈。 


  有一些分散式帳本的做法類似區塊鏈機制,但不具備完整的區塊鏈基本特徵。這類系統通常是認許制,其中許多交易也保持隱私。R3 Corda是著名的分散式帳本之一,由三家銀行合作開發,目的是促成財務協議的一致性。


  認許制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之所以興起,原因之一是替網絡中的驗證者和交易者進行身分審查(根據開發時的差異,比特幣區塊鏈的協定沒有原始身分驗證)。大眾認為,區塊鏈能實現數位自主或更加專制壓迫,取決於身分驗證的成效。系統越能輕易連結交易資料與使用者身分(個人數位身分更集中化且更加受外部控管),遭到濫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