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恐龍之血

"有越來越多來自恐龍化石的證據顯示,有機物質也能在化石中保存數千萬年,讓我們對於古生物有全新的認識。 "


撰文╱史懷哲(Mary H. Schweitzer)翻譯╱涂可欣  

 

 

重點提要

 

  • 傳統觀點認為,年代久遠的化石裡只會留下礦化的不活潑物質,所有的有機物質都已經消失。
  • 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特定條件下,血液、骨骼細胞和爪子等有機物質可能保存在化石裡數千萬年。
  • 這些遠古物質有助於解答恐龍如何適應環境變化,以及牠們演化速度多快等問題。

 

  當我透過顯微鏡,看到同事指出那薄薄化石切片裡的紅色小球時,簡直難以置信:在淺黃色的堅硬組織裡,有一條蜿蜒的血管,而那些微小的構造就位於血管中,每顆小紅球都有一個暗色核心,非常類似細胞核。事實上,這些球體看起來就像是爬行動物、鳥類等非哺乳類脊椎動物的血球(哺乳動物的紅血球沒有細胞核)。但是我對自己說,這些圓球不可能是細胞。這片骨骼切片來自一隻6700萬年前的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那時才剛由美國蒙大拿州波茲曼的洛磯山博物館的團隊挖掘出土;所有人都知道,有機物質非常脆弱,不可能保存這麼久。

 

  300多年來,古生物學家認為化石只能透露骨骼的大小和形狀。傳統觀點認為,動物死後環境條件若適合化石形成,周圍不活潑的礦物最終會取代所有的有機物質,像是細胞、組織、色素和蛋白質,留下全由礦物組成的骨骼。因此當我在1992年檢視著恐龍化石裡的深紅色構造時,其實正面對著「牢固的古生物學觀念也不一定是對」的跡象。只是在當時,我苦思不解:恐龍是非哺乳類脊椎動物,牠們的紅血球細胞應該有細胞核,而那紅色構造看起來也像是血球,但它們也有可能是來自我不知道的地質過程。

 

  由於那時我還是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菜鳥研究生,研究恐龍骨骼微觀構造的經驗甚淺,於是我廣徵其他教授和研究生對這紅色構造的看法,這個消息傳到了世界恐龍權威、洛磯山博物館古生物學部門主任洪納(Jack Horner)的耳中。當他凝視顯微鏡下的物體時,眉頭緊鎖,不發一語,感覺像過了一個小時後,他抬起頭來看著我,皺眉問道:「你認為它們是什麼?」我回答我不知道,但是它們的大小、形狀和顏色,確實很像血球,而且出現的位置也符合。他哼了一聲:「那就證明它們不是。」這是個讓人難以抗拒的挑戰,而這種提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到現在仍影響著我。

 

  從那時起,我和同事在多個樣本中發現了各種有機的物質,包括血管、骨細胞、質地類似指甲的爪子碎片,這顯示化石中保存有軟組織的現象雖然並不常見,但也絕不是唯一的特例。這些發現不僅和教科書所描述的化石形成過程有差異,也讓我們對那些消失的生物有了全新的認識。例如我們從另一個霸王龍的骨骼看出,牠是一隻母恐龍,死亡時正準備產卵。又例如從一個蒙古出土的小型肉食恐龍旁發現的纖維蛋白質,證實這種恐龍有羽毛,而且從分子層次來看,還和鳥類的羽毛很像。這些都是過去單看骨骼形狀和大小無法得知的資訊。

 

  我們的研究遭受到很多質疑,畢竟這是意料之外的發現,況且懷疑本是科學研究中合理的一環,我仍然覺得這些研究充滿驚奇和希望。研究來自恐龍的遠古有機物質將能讓我們獲得20年前難以想像的知識,並且更了解這些驚人生物的演化和滅絕過程。

 

看見最早的有機物質 
  如同俗諺所說,「不凡的主張需要不凡的證據」,謹慎的科學家在接受某個假說之前,一定會先試圖反駁。因此過去20年來,我用各種想得到的實驗,來驗證我們在恐龍和其他遠古動物化石裡發現的物質,究竟是否為軟組織。

 

  就拿霸王龍骨骼中的紅色構造來說,我開始思考如果它們與血球或其組成物質有關(例如紅血球死亡時釋出的血紅素或血色素凝結物),它們只會保存在狀態絕佳的骨骼裡,儘管型態可能面目全非,但是在狀況差的化石裡,這些組織都會消失。在巨觀上情形明顯如此,那個幾近完整的霸王龍化石來自蒙大拿州東部,正式編號為MOR555,暱稱為「大麥克」。牠的許多骨骼很難得的保存了下來,在顯微鏡下檢查牠四肢骨骼的切片,可看到它們幾乎處於完整的狀態:大部份緻密骨骼中的血管仍是中空的,不像一般恐龍標本填滿了礦物質,而且那些紅色構造只出現在血管中,周圍骨骼和鄰近沉積都沒有,和真正血球出現的位置吻合。

 

  我接著探討這些類似血球構造的化學成份。分析顯示它們富含鐵,而且只有這些紅色構造含鐵。不僅這些神秘小紅球的元素組成和緊鄰的中空管道不同,它們和掩埋恐龍的沉積物組成也大相逕庭。為了進一步測試紅色構造與血球的關聯,我檢查了樣本的血色素(heme)。血色素使得脊椎動物血液呈現鮮紅色,是負責將肺中氧氣運送到全身的微小含鐵分子。血色素在可調波長的雷射光刺激下,會產生特有的共振模式,而血色素的金屬核心則具有獨特的吸光模式。我們使用光譜儀測量骨骼樣本發出、吸收和散射的光,結果顯示在恐龍骨骼中確實含有特性與血紅素一致的化合物。

 

  免疫反應是我們最具說服力的試驗之一。當身體偵測到有害外來物入侵時會產生抗體,這種專一的防禦性分子可辨識並與外來物結合。我們將恐龍骨骼的萃取物注射到小鼠體內,讓小鼠對萃取物中的有機物質產生抗體,然後讓這些抗體接觸火雞與大鼠的血紅素,結果抗體能與血紅素結合,顯示萃取物中含有血紅素或非常類似的物質,能誘發小鼠製造抗體。這項實驗支持大麥克骨骼裡含有與血紅素相似的物質。

 

  在我們進行眾多的化學和免疫試驗中,沒有一項能反駁「顯微鏡下的神秘紅色構造是霸王龍血球」的假說,然而我們並沒直接證明類似血紅素的物質就是那紅色構造,現有技術還不夠精密,無法區別,因此我們並不能肯定地說它們就是血球。我們在1997年發表這些結果時,提出了保守的結論,僅指出化石中可能保存了血紅素蛋白質,最有可能的來源是恐龍細胞。這篇論文並未引起太多注意。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11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