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暈車原因新理論

"無法維持姿勢才是暈車的真正原因嗎? "


撰文╱波羅爾(Brendan Borrell)
翻譯/張亦葳 

 

 

   為了避免滿地都是嘔吐物的情況發生,學生進行這個實驗前得先禁食四小時。在實驗室裡,受試者站立於感測平台上,雙眼盯著牆上的美國地圖,隨後牆面開始以1.8公分的幅度前後滑動。這樣的移動持續一段時間,便會刺激腦部產生一種感覺,接著這種感覺很神奇地蔓延到肚子。然而,暈眩感徹底發揮作用前,受試者通常就轉身請求停止實驗了。
 

   此時,學生或許認為參與史多福瑞金(Thomas Stoffregen)的感覺實驗可拿到的學分並不划算,但對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這位心理學家而言,每個受到吸引而來實驗室的學生都貢獻了一些數據,讓他得以推翻原有的暈車理論。假如他是正確的,這項新發現可以找出方法預測哪些人容易暈眩,並能提供相關資訊給模擬訓練裝置及電玩的設計者,好使容易頭昏眼花的人能夠繼續握住搖桿。 
 

   過去的一世紀,科學家相信暈車是起因於知覺衝突。位於我們內耳的感覺受器包括偵測垂直運動的半規管及偵測水平運動的內耳石,這些感覺受器傳入的訊息一旦與眼睛、肌肉接受到的訊息不同時,便產生暈眩感。不過史多福瑞金表示,由於各種知覺提供的訊息管道不同,重複加強是知覺系統裡相當重要的一部份,而且大腦並不能直接比較各種知覺。此外,我們無法藉由大腦去判定這些知覺衝突之中何者是「錯」的,所以他認為這是永遠無法證明為錯誤的理論。 
 

   事實上,科學家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人(例如小孩與孕婦)比較容易暈車。而在太空時代剛開始的階段,美國航太總署(NASA)為了減少太空人暈機所進行的暈眩評估實驗,僅有30%的精確率。最後,史多福瑞金在各種難以理解的結果中注意到,可能暈船的人若全身浸泡於水裡,幾乎就不會再想吐了。
 

   因此,史多福瑞金提出理論,認為不斷變動的環境造成大腦一直無法調控身體的動作,才會造成暈車。姿勢的不穩定或無法保持平衡,之前被歸於暈車的症狀,但史多福瑞金說,其實不然。儘管姿勢的維持仰賴知覺的回饋,暈車感其實是運動控制系統混亂的前兆。 
 

   1991年,他發表這項理論,但造成的衝擊不大,每年被引用的次數也很少,但專家私底下傳述不斷,直到最近才有些勉強接受的聲音出現。長期研究暈車現象、目前任職於國防承包商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的賴瑞海廷格(Larry Hettinger)說:「這是很特殊的理論。我清楚記得當時的人們都覺得『無聊!這種想法很蠢!』」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9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