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交易的思維

"演化經濟學讓我們了解到,不理性的財務選擇一度是合乎理性的。 "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翻譯/潘震澤

 

人類演化史當中,99%的時間都是由幾十到幾百人組成的小族群,以狩獵採集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由此演化出來的心理學,在現代社會裡不見得都適用。今日看來不怎麼理性的行為,在10萬年前很可能再理性不過。看事情若是欠缺演化的角度,而逕行認定「經濟人」在做決定時,一定是理性、追求最大利益且有效率的,可是會說不通的。我們可以拿經濟獲益與心理公平為例。

 

  行為經濟學家有個實驗叫做「最後通牒遊戲」,進行過程大致是:給你100元去分給實驗夥伴;不管你提議怎麼分,只要夥伴接受了,兩人都可以把錢放進口袋,不然就一塊錢也拿不到。那你要怎麼分?何不自己留下90元,只給夥伴10元?若你的夥伴理性且追求最大收益,應該不會拒絕輕易到手的10塊錢,是吧?結果卻不然。研究顯示,如果提議分錢的方式比70/30更差,通常會遭到拒絕。

 

  為什麼?因為那不公平。誰說的?講求「互惠」的道德情緒說的。那是舊石器時代至今百萬年所演化出的反應,要求交易夥伴講求公平,否則就拒絕往來。只有曉得對方會以接近對等的方式回應,「禮尚往來」才行得通。講求公平的道德感,在我們腦中已根深柢固,也是多數人類及靈長類共通的情感,這是有實驗根據的。以西方人為受試對象的實驗已數千項,結果一致顯示:受到欺瞞待遇者都會有不公平之感。如今我們進一步擁有全球非西化地區的大量數據,包括生活方式與我們舊石器時代祖先相去不遠的人。雖然這些人之間的反應差異,比起生活在市場經濟下的現代人要大得多,但他們對於不公平之事仍表現出強烈的反感。

 

  這種現象的深層演化根源,可從我們的靈長類表親身上見及。美國艾茉利大學的靈長動物學家迪瓦爾與布洛斯南,分別以黑猩猩及捲尾猴進行研究。他們讓兩隻動物合作進行某項工作,但只給其中一隻牠們喜愛的食物做為獎賞;若得到獎賞者不與同伴共享,同伴就不會繼續與牠合作,還會明顯表現出對不公平待遇不滿。另一項實驗,兩隻受過訓練的捲尾猴會拿花崗石換取黃瓜,合作率高達95%;若其中一隻的獎品是牠們更喜歡的葡萄而非黃瓜,另一隻的合作率就會下降到60%左右,有時甚至拒絕接受黃瓜片。第三種情況,其中一隻猴子根本不用拿花崗石交換,就可獲得一粒葡萄,這時另一隻猴子的合作率只有20%,還對不公平待遇一再大發脾氣,甚至把黃瓜片擲向實驗人員。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8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