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真正的硬裡子科學

"過去30年來,我在科學界及社會上看到了兩個讓人不安的趨勢:一個是把科學依序排成硬裡子(物理科學)、中等難度(生物科學)及軟性(社會科學)三等,另一個則是把科學寫作分成技術性與普及性兩種。 "


撰文╱薛莫

 

  過去30年來,我在科學界及社會上看到了兩個讓人不安的趨勢:一個是把科學依序排成硬裡子(物理科學)、中等難度(生物科學)及軟性(社會科學)三等,另一個則是把科學寫作分成技術性與普及性兩種。一如所有的排序及分類,其中隱含了價值判斷:硬裡子科學與技術性寫作享有最大的尊榮,軟性科學及普及性寫作則最不被看重。這兩種偏見都離事實甚遠,連錯誤都談不上。



  我一向認為,真要有所謂的排序(事實上並不必要),目前這套排法反而是顛倒了。譬如說,物理科學之所以「硬」,是因為微分方程式不容易計算;然而比起計算生態系裡的生物活動,或是預測全球氣象變遷的後果,界定並測試物理科學因果網裡的變數,可是相對簡單。就算在生物科學,要建立一個完整的模型是不容易,但與建立人腦或人類社會運作的模型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根據這樣的指標,社會科學才是硬裡子科學,因為它的複雜度及多重面向,要比物理及生物科學大上好次方倍。 



  而在技術性與普及性寫作之間,存在著我所謂的「整合科學」,也就是彙整數據、理論及解說的過程。少了這三支象徵性的腳,科學這項事業所倚靠的凳子就會垮了。要問這三支腳裡那個最重要,就好比在計算圓面積時,爭論π與r2哪個因子比較重要,是一樣的情形。……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