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冥王星為何不再是行星?

"2006年8月新公佈的行星正式定義,將冥王星排除在外。這是隨意決定的嗎?背後的科學根據是什麼? "


撰文╱索特(Steven Soter)
翻譯/邱淑慧 
 


                            冥王星(Pluto)正式從行星中除名,
                          背後的科學根據是什麼?

  

         大多數人從小就習以為常,所謂的行星是指:繞著恆星運轉、藉由反射恆星的光而發亮,而且體積大於小行星的天體。這樣的定義雖然不甚精確,但卻把當時所知的天體做了清楚的分類。然而到了1990年代,天文學家一連串傑出的發現,使這樣的定義越來越站不住腳: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有好幾百個冰球佔據了一個甜甜圈狀的區域,稱為庫伯帶(Kuiper belt),其中有些冰球的體積相當大;此外,許多其他恆星周圍也發現了行星,而且有許多行星的軌道跟太陽系行星的軌道完全不像;天文學家另外還發現了棕矮星,這種星體的特性處於行星與恆星分類的模糊地帶;甚至在黑暗的星際空間裡,也有類似行星的天體獨自漂流著。

   這些發現使天文學家爭論起行星的明確定義,並且促使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天文學主要的專業組織)在2006年8月針對這問題做出結論。他們賦予行星定義:環繞恆星運行、質量足以使天體本身收縮成球狀,而且很重要的是,「足以清空軌道周圍,使該範圍內沒有其他大小相當的天體」。這定義最引人爭論的是,它把冥王星(Pluto)從行星的行列中剔除了。有些天文學家表示拒絕採用這樣的定義,並且發起反對的連署聲明。

   這並非在玩文字遊戲,而是為了讓行星定義更科學。行星的新定義反映出,我們已經更了解太陽系與其他恆星系統的結構。這些系統是藉由吸積作用,使許多小顆粒聚集成較大的天體,這些較大的天體會彼此吸引而形成更大的天體,就這樣一直逐漸累積,最後產生數量不多、但質量較重的天體──行星;以及數量很多的小型天體──小行星與彗星,它們是行星形成過程所遺留的碎片。簡單說來,行星並不是隨意分類出來的,而是有客觀根據的一種天體類別。

行星名錄演變史
   天文學家對行星本質的重新定義,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古希臘人在夜空中辨識出,相對於漆黑的天空與星光所形成的背景,有七個會移動的光點,分別是太陽、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與土星。古希臘人將其統稱為“planetes”,意為漫遊者。注意,地球並沒有在這個名單上。因為在人類的大半歷史中,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或基礎。直到哥白尼說服了當時的天文學家,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才是。從此他們定義,行星是指環繞太陽的天體,因此將地球列入其中,並剔除了名單上原有的太陽與月球。後來,藉由望遠鏡的觀測,在1781年與1846年分別發現了天王星與海王星。

   1801年發現的穀神星(Ceres),剛開始被認為是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遺漏的行星一員。但就在隔年,天文學家發現了軌道很接近的智神星(Pallas),便開始有了疑問。典型的行星在望遠鏡中看來是個小圓盤,但是這兩個天體卻是像針孔般的極小光點,英國天文學家赫雪爾(William Herschel)提議將它們命名為「小行星」(asteroid)。到了1851年,這類天體的數量已增至15個,把它們都視為行星已然不恰當。於是天文學家決定將小行星以發現的順序編列,正式將小行星歸類為另一個族群,而不再是像行星一樣以距離太陽的遠近編列。如果我們仍然把小行星視為行星,那現在的小學生學到太陽系時,就得應付13萬5000顆行星了!

   冥王星有著相似的故事。1930年湯博(Clyde Tombaugh)發現冥王星後,天文學家欣然接受冥王星就是長久以來所尋找的X行星,就是它的重力影響了海王星軌道,使海王星軌道有著無法解釋的異常特性。後來證實,其他八顆行星不但都比冥王星大,就連它們的衛星也有七個比冥王星還大,地球的衛星月球就是其中之一。進一步的分析顯示,海王星軌道的怪異並沒有因為冥王星的發現而獲得圓滿的解釋。60年來,身處行星系統最外圍的冥王星一直是特立獨行的怪異份子。

  穀神星是在被確認為大量小行星的一員時,開始顯出它的重要性,同樣的,人們之所以會逐漸了解冥王星,也是源自天文學家發現,它只是眾多庫伯帶天體(Kuiper belt object, KBO)之一,天文學家開始猶豫是不是還應該稱它為行星。從歷史沿革看來,撤銷冥王星的行星資格,並不算是空前的創舉,太陽、月球還有小行星都曾經列為行星,後來又遭刪除。不過,仍然有很多人主張要繼續把冥王星稱為行星,因為幾乎每個人從小就習慣把冥王星當成行星。

  2005年發現了厄里斯(Eris,在正式命名前稱為2003 UB313或齊娜),這是一個比冥王星還大的KBO。這個發現將爭議帶回源頭,如果冥王星算行星,那麼厄里斯必然也是個行星,如此一來連同其他大型的KBO也都是;相反的,如果冥王星不是行星,那其他KBO也就都不是。天文學家要基於什麼樣的客觀立場來決定呢?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