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走在科學與人文交錯的路上 ─ 洪廣冀

如果你走進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對於眼前赫然出現一幅透明世界地圖......


 

撰文/吳文正

 

  如果你走進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對於眼前赫然出現一幅透明世界地圖,應該不會感到意外。當然,這裡也少不了理學院系館熟悉的場景:滿是數據與圖表的研究海報。但是,除了這些看似尋常的景象,你可能會聽到某間教室裡傳出達爾文、林奈或是洪堡這些耳熟能詳,但可能又不真的了解的科學家大名。


  你可能會想,這大概是某門課的開場白吧!理學院師生談到這些科學史上的人物時,常常把他們的故事當成有趣但與科學無關的花邊。但當你坐進教室,看著這位身穿格子襯衫與牛仔褲的老師,正眉飛色舞比畫洪堡當年在南美洲遇到的蚊子有多大時,彷彿他已帶你深入雨林。這位老師是台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洪廣冀,雖然求學歷程是理科背景,但是博士班時卻一頭栽進了科學史這個更偏向文科的領域。


潛入森林秘境


  洪廣冀小時候很喜歡到田野採集。在網路還不普及的80年代,他就像一個在野外探險的博物學家,把採集到的動植物寄給大學教授鑑定,夢想是有朝一日可以發現新物種。國中時,洪廣冀也常和一群科展認識的朋友相約到公園、農田或森林採集。他認為森林就像荒野,是一座可以探索的秘境。


  洪廣冀後來考上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當時森林系正面臨轉型,早期以林木發展為主的經營模式,正接受社區經營與生態系經營的挑戰。許多年輕學者意識到,森林不只是「林木」的聚集地,不論植被、動物還是微生物彼此都息息相關。在新舊概念的交會與衝擊之下,洪廣冀開始感到好奇,但也充滿疑惑:佔了台灣土地面積一半以上的山林究竟是什麼?


  大學畢業前夕,洪廣冀與朋友展開一場史無前例的探險,他們從屏東北大武山登山口出發,一路向北,走遍中央山脈上所有百岳,最後抵達南湖大山。漫長的旅途相當辛苦,也非常刺激,洪廣冀還察覺到,在這片號稱台灣最後的秘境之中,到處都是人類活動的痕跡,可能沒走幾步路就遇到一座獵寮。


  這個經驗帶給洪廣冀不小的衝擊,以往森林系所學,都只把人視為森林經營的干擾因子,到底是誰生活在森林周遭並不重要,傳統的森林經營模式甚至希望把人隔絕在外。但是,當他實際走進山林,覺得這種把人簡化為干擾因子的方法相當荒謬。下山之後,洪廣冀就決定碩士論文要研究森林與生活其中人們的關係。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7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