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生態旅遊考驗緬甸淨土

長期與世隔絕之後,現今的緬甸對外展現其秀麗的原始風貌,但豐富的資源帶來誘人商機,生態危機逐漸浮現。生態旅遊可兼顧環境保育與人民收入,但是充滿各種挑戰。



撰文/納維爾(Rachel Nuwer)
翻譯/王心瑩


重點提要
■有很長一段時期,緬甸同時在政治與經濟兩方面與世界斷絕聯繫,卻也因而保存了豐富的原始荒野。 
■如今政策逐漸鬆綁,荒野環境該開發或保育的問題也浮現。發展生態旅遊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似乎是解決之道。
■然而要發展成功的生態旅遊計畫談何容易,更何況緬甸又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問題有待解決。

 

搶在既得利益者之前 

 

  蒙柏格(Frank Momberg)正在緬甸帶頭發展生態旅遊。他是英國劍橋非營利組織「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育組織」的保育專家,2006年他首度深入探索緬甸,其他保育專家幾乎全都撤出緬甸已久,因為在這裡武裝衝突和國際制裁持續不斷。蒙柏格一到那裡,眼前所見猶如「時光凍結的畫面」,到處都是牛車和小規模的有機農業社區,但最重要的是,他找到許多野生動植物。 

 

  這麼異常完好的環境保存狀況,其實是緬甸政府長久以來侵犯並壓制人權的結果。自從1948年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後,緬甸便因為各方勢力爭權奪利而風雨飄搖。1962年,緬甸聯邦的革命委員會掌權,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貧窮,整個國家也近乎與世隔絕。 

 

  儘管有如此嚴峻的社會與政治現實,當時住在印尼的蒙柏格發覺,自從他首度造訪緬甸後,就非常渴望回到那裡,之後的每一次假期他都前往緬甸,而且每趟旅程都發現更多野生動植物,包括兩生類、昆蟲、植物和魚類,全是緬甸的新記錄種。最驚人的收穫是在緬甸西北角,蒙柏格等人發現了緬甸仰鼻猴(Myanmar snub-nosed monkey)這個新種。他建議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育組織在仰光設立辦公室,但他們還沒準備好參與其中。到了2010年,情況開始改變,緬甸政府轉變成準民主政治模式,對於經濟和媒體的掌控也逐漸鬆綁;現今有些地區仍受到叛軍的掌控,但重要的停火協議已生效。因此蒙柏格終於在仰光設立辦公室,其他國際保育組織也跟進,同時有更多外國旅客開始抵達緬甸。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