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海陸之際的災變:海嘯在台灣

"海和陸好像永遠在那兒較勁爭地盤。滄海桑田捉摸不盡,海嘯災變又起;這裡,人文歷史為地球科學記錄了深沉的頁章。"


撰文╱趙丰

 

  2004年底的蘇門答臘規模9.3大地震,引發大海嘯,在印度洋周邊吞噬近30萬生靈。今年春,日本東北海規模9.0大地震,一樣的大海嘯,重創日本。驚魂甫定的人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地球怎麼了? 



  我們的地球沒有怎麼了。海嘯從來不是新鮮事,以前有,現在有,將來一直會有。經常有小的,來去無蹤、沒人在意;偶爾有大的,淹沒海岸、成為災難。大海嘯是大自然三不五時給人類的一記當頭棒喝,嚴正警告:在自然災害的名單上,可別輕忽了它! 



  地震頻仍、四面環海的台灣島,如何自處? 
台灣的存在,是拜歐亞與菲律賓海兩個板塊之賜,它們聯手在犄角處擠壓成這座島。台灣島體破碎,密麻分佈的斷層相對較短,破裂時造成的地震規模也有限。1999年的集集地震規模7.6,差不多是台灣島內地震的上限了。 



  島外近海呢?南部外海有南北走向的馬尼拉海溝,東部外海有東西走向的琉球海溝,長度則都不容小覷,一旦大斷裂,估計會造成規模8的地震,很有對台灣引發奪命大海嘯的架勢! 



  好在台灣的地理位置、周遭地形倒挺幫忙(見右圖)。西岸是淺淺的台灣海峽(平均水深才60公尺),局限了海嘯的能量,非其用武之地。東岸面向太平洋,海嘯可能來自大洋彼岸(例如南美智利、北美阿拉斯加)的大地震,但萬里迢迢跨洋遠來,到達時已是強弩之末,頂多幾十公分高。另類的可能性則是沿太平洋西邊(例如日本)的地震海嘯,在途中各群島間三轉四繞、一路消散,到台灣也不成氣候了。倒是台灣自己近海發生的地震海嘯,確實得嚴肅以待,好在東海岸地形從深海上升到陸地時相當陡峭,很不利海嘯能量在沿岸累積入侵,降低了危害潛勢。 



  那麼比較令人擔憂的是台灣南、北端了。歷史怎麼說? 



  台灣的歷史記錄能說話的不超過三、四百年,越早期的詳實度越差。以海嘯的地區性、短暫性,加上古人對它有看沒懂,海嘯即便發生,也大都沒有被注意或記述下來,偶有記述的也是語焉不詳,常與風浪或大潮相提並論,難以判辨。真正能明確判定為大海嘯的,曾經有兩次。 



  一次是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5月間在台灣南端的高屏地區。《台灣采訪冊》是清道光年間編纂的口述歷史、鄉里傳聞,其〈祥異〉篇記載:「鳳港西里有加藤港,……港有船通郡,往來潮汐無異。乾隆四十六年四、五月間,時甚晴霽,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湧排空,水漲數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援而上至尾,自分必死。不數刻,水暴退,人在竹上搖曳呼救,有強力者一躍至地,兼救他人,互相引援而下。間有牧地甚廣及附近田園溝壑,悉是魚蝦,撥刺跳躍,十里內村民提籃契筒,往爭取焉。聞只淹斃一婦,婦素悍,事姑不孝,餘皆得全活。嗣聞是日有漁人獲兩鼊,將歸,霎時間波濤暴起,二物竟去,漁者乘筏從竹上過,遠望其家已成巨浸,至水汐時,茅屋數椽,已無有矣。」 



  記錄十分生動,顯然是一場大海嘯,情況之慘烈恐怕不下蘇門答臘或日本。我們不知道「數十丈」是否「數十尺」的誤抄或誤傳,或只是嚇死人不償命的誇大形容,但那次海嘯絕對相當恐怖。敘事沒有提及海嘯前是否有大地震,也並不在意其原因,畢竟它原本就沒打算做有科學意義的文獻。在當時已萬民聚居的高屏海岸邊,這樣的大海嘯帶走的人命絕對多不勝數,而非不明就理地「只淹斃一婦」。 
本事件出現在外國學者的記載裡時,確實是另一番場景(雖然這些記載的詳細緣由、過程與真實性有待查證)。日本學者鳥羽德太郎稱:「台灣海峽海嘯...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11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