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想藥「到」病除嗎?

"如何讓藥物一標中的? "


撰文╱蘭格(Robert Langer),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與生醫工程的傑米斯豪森講座教授,曾獲頒有「工程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德雷珀獎,且有「史上最多產的醫藥發明家之一」的美譽。
翻譯/黃榮棋、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生理學博士,現為長庚大學生理科副教授,主要研究哺乳動物的生物時鐘細胞與離子通道表現。
 


  對藥物而言,從藥罐子來到身體疼痛或發炎的部位,可真是一條漫漫長路。藥物一吞入口,就必須穿越重重迷宮。藥物必須先經過胃,安然到達腸道後,才能經由腸壁進入血液。進入血液之後,還要通過肝臟的考驗才能到達全身各處。每到一個「關卡」,藥物就必須抵抗消化液的酸侵蝕,或必須穿越膜障礙,或必須避開專門將藥物砍成無用碎片的酵素。

  製藥人員雖然已經為市場上的某些藥物想出各種方法,協助它們超越這些障礙,但對許多其他的藥物而言,這些方法還是無濟於事。譬如其中有一種方法,是將藥物裹上一層不畏胃液、卻可以輕易溶解於小腸較鹼環境的包覆層。但如果藥物是蛋白質類的物質(就像是利用生物技術製造的多數藥物),就還得躲過「蛋白」這種蛋白質分解酵素的攻擊。為藥物配備保鏢(上述例子的保鏢分子稱為「蛋白抑制劑」),雖然可以讓蛋白質藥物保存下來,但卻無法幫助藥物穿過腸壁,因為這些分子太大,無法像一般小分子藥物那般輕易進入血液,而且包覆層對藥物動力學(藥物進入血液的速率以及停留在身體組織與器官的時間)的控制能力也相當有限。藥物如果太快進入血液,使得血中的藥物濃度太高或是藥物停留時間太久,就會造成毒性。相反的,藥物釋出如果太慢,就無法及時進入血液,也可能會變得無效。 

  注射藥物雖可以避開胃腸道的障礙,但不難想像,許多病患是不會願意一直打針或天天拜訪醫師的。科學家因此想到一個更好的方法。過去20年來,另類投藥系統的設計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貼片、植入式、長效型注射、局部凝膠、可控釋放式藥丸,還有以鼻肺噴劑出售的藥物,在美國每年已銷售超過了200億美元。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最近核准的兩種藥:Nutropin Depot與Gliadel。Nutropin Depot是一種由可分解聚合物製成的微顆粒,內含人類生長激素,每注射一次,可持續釋出生長激素達四個星期之久;Gliadel則是一種植入腦部的晶片,可以直接投送化療藥物到腦瘤部位。還有一種則是表面塗有聚合物、可釋出藥物的移植模,利用血管造形術清除血栓之後,這種移植模在維持血管暢通的療效上,截至目前為止十分良好;此移植模已在歐洲核准上市,美國不久也將跟進。 

  的確,科學家幾乎已經探索了身體每一個可以做為投藥門路的部位,包括皮膚、鼻子、肺臟以及腸道。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利用非侵入式設計來投送複雜的分子,像是利用超音波以無痛的方式將藥物轟進皮膚。他們也結合奈米科技與顯微合成技術,製造了植入式微晶片,使其能定時定量投藥。 

策略1︰穿越腸道
障礙:消化酸液與酵素會在藥物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將藥物分解;藥物要穿過腸壁也有困難。
解決之道:(a)為藥物包覆上一層生物黏著聚合物,以幫助藥物結合到腸壁上並擠進細胞間隙,如右圖左;(b)將藥物鏈上導引分子,專門針對腸細胞表面的受體,以方便藥物被腸細胞吸收,如右圖中;(c)讓藥物附著到可以將藥物帶進細胞的攜帶分子,如右圖右。
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公司:
  生技澳洲公司(Biotech Australia)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的羅瑟維市
  艾米球科技公司(Emisphere Technologies)位於美國紐約州塔利鎮

策略2︰透進皮膚
障礙:堅韌的角質層(皮膚的外層)會阻礙藥物的進入;大分子藥物也難以穿越表皮進入真皮層的血管。
解決之道:電離子透入法(如圖)利用無痛的電脈衝讓皮膚變得可以通透;超音波則是利用音波將角質層打出暫時的微小孔洞。
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公司:
  ALZA公司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
  音超醫學公司(Sontra Medical)位於美國麻州劍橋
  微特瑞斯公司(Vyteris)位於美國紐約
  州費朗市 

策略3︰深入肺臟
障礙:藥物必須能穿過肺泡;還得避開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的破壞。
解決之道:形成最適大小的噴霧顆粒(液態或粉末),以利深入肺臟;防止噴霧顆粒互相黏聚,以利微霧的形成。
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公司:
  奧克美斯公司(Alkermes)位於美國麻
  州劍橋
  阿拉迪金公司(Aradigm)位於美國加州
  海瓦德
  內克塔治療公司(Nektar Therapeutics)原名吸入治療系統公司(Inhale Therapeutic Systems),位於美國加州聖卡洛斯 

策略4︰可控投藥
障礙:必須讓藥物維持在希望的治療濃度,同時也得避免給藥太過頻繁。
解決之道:植入式微晶片,含覆蓋金箔的貯藥凹槽,金箔可以在適當時機通電熔化,以釋出藥物。
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公司:
  晶片處方公司(ChipRx)位於美國肯塔基州列星頓市
  微晶片公司(MicroCHIPS)位於美國麻州貝德福市 

策略5︰投送基因 
  要進行基因療法?那可得先想辦法把外來基因物質送入體細胞內。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院著名的生物學家韋瑪(Inder M. Verma)曾經說過,基因療法有三大挑戰:投送、投送、還是投送。要將外來的基因送進體內,科學家必先將對應的DNA壓縮成細胞可以吸收的小包裝(例如:嵌入質體中)。但這還不夠,還必須要保護此基因免受細胞酵素的破壞,等送進細胞核後,還得以有活性的形式釋放出來。多年來,科學家都是利用病毒做為載體(也就是將基因偷渡進細胞的「特洛伊木馬」)。但即使是殘缺的病毒,也還是帶有風險,1999年基因療法人體實驗志願者基爾辛格的死亡悲劇,正說明了這一點。 

  研究人員一方面努力了解並降低基因療法所用病毒載體的風險,一方面利用聚合物或脂質,設計可以用來投送基因的另類方法(例如:把質體包埋在聚合物內)。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戴維斯(Mark E. Davis)發展了一種有趣的方法,他利用的是β-環糊精(CD)的陽離子聚合物。 

  戴維斯會選擇CD,是因為這類物質相對而言沒有毒性,不會引發免疫反應,而且可溶於水。他原本只打算將基因療法所需的DNA包裝在奈米大小的CD顆粒裡,後來卻發現,這種單純的組合在進入動物體內後並不穩定。所以,戴維斯及研究生黃淑靜想到了一個改變CD顆粒表面的方法,他們在CD表面加上連接有金剛烷的聚乙二醇。這種表面修飾,可製造出大小均勻的CD與DNA奈米顆粒,不會與血漿裡的蛋白質凝聚在一起而喪失功能。 

  以聚乙二醇化合物來裝飾CD顆粒表面,也為戴維斯與黃淑靜提供了「化學鉤子」,用來鉤上可引領CD顆粒或投送基因到特定細胞的其他物質。美國加州帕沙第納的「嵌入療法公司」(由戴維斯所創立,黃淑靜現在正在這兒工作)目前在測試這些導引化合物,看看是否能夠協助治療各種癌症與肝臟疾病。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林恩(David M. Lynn),也正在研發特殊聚合物以供基因療法載體之用。林恩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我的實驗室當博士後研究員,他合成過許多組(或庫)可生物分解的聚胺酯類陽離子聚合物。連同我的另一個博士後研究員安德森,以及現於康乃爾大學的帕特南(David Putnam),林恩已經製造出好幾百個這樣的聚合物;同時還根據其結合DNA的能力、溶解於血漿的程度以及進入細胞並將基因轉植的能力,設計了可以找出最佳聚合物的篩選方法。利用這種方法,科學家已經找到幾個聚合物,比一般常用的非病毒載體lipofectamine與polyethylenimine,能更有效地將基因植入細胞。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學者科恩(Fred E. Cohen)也是利用這種聚合物庫的方法。科恩與加州艾麥里維「開隆公司」的朱克曼(Ronald Zuckerman)合作,合成出了一種胜?衍生物,稱為peptoid,其專業名稱叫「甘胺酸胺基取代的陽離子寡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可以將DNA壓縮成50~100奈米的大小,故能將基因植入細胞。 

  根據美國猶他大學金盛萬(音譯)的說法,脂質也可以有效應用於基因療法的基因投送。金盛萬把要投送的特定基因,包裝在一層硬脂聚離胺酸之中,然後再裹上一層低密度脂蛋白。在實驗兔子身上,金盛萬與合作夥伴利用這個系統,把會轉譯成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GEF)的基因,投送到因為缺氧受損的心臟細胞(這種現象稱為局部缺血,血管阻塞的時候就可能發生)。金盛萬打算明年在患有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身上測試這種方法,他們希望引進心臟細胞的VEGF基因會刺激新血管的生長,以攜帶氧氣與養份到心肌缺血的地方。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3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