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真的有「春日熱」嗎?

"當灰暗寒冷的冬天過去,充滿陽光又溫暖的春天來臨,很多人發現自己被春日熱侵襲——心情浮躁、精力充沛、滿腦子浪漫幻想。 "


撰文╱尼柯森(Christine Nicholson)
翻譯/林雅玲 


   當灰暗寒冷的冬天過去,充滿陽光又溫暖的春天來臨,很多人發現自己被春日熱侵襲——心情浮躁、精力充沛、滿腦子浪漫幻想。美國紐約基督教醫院研究生物時鐘的專家特曼(Michael Terman)指出,其他症狀還包括心跳加速、食慾喪失和心情起伏不定。顯然,這是一個真實的情況,即使不是,特曼指出:「這也是一個明確而可以診斷的範疇。」 

  研究人員也許缺乏以生物為基礎的解釋,但是他們確實找到一些線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校區的凱勒(Matthew Keller)找到了一些人類心情和行為會隨季節改變的證據。在研究了來自美國和加拿大共500名案例中,他發現在晴朗的春日,如果人們待在戶外的時間越多,心情會越好。這種好心情在炎熱的夏季月份會減少,而且擁有好心情的最佳溫度約為22℃(即室溫)。 

  當然,春天不只照亮我們的心情,如同英國詩人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很有名的觀察——「年輕人的喜好在春天時會悄悄轉變成愛意。」動物研究的成果指出,這個喜好的轉變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於我們的「硬體」。這些哺乳動物(如野生小鼠、野兔和鹿)的研究指出,生殖和求愛活動的高峰期有明顯的季節差異。 

為什麼會精力充沛?
  哺乳動物藉由大腦的生物時鐘測量日照長度來感知季節(如春天的日照會變長),而日照長度控制繁殖。這個名為「視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的時鐘可以監控通過視網膜路徑的光線,並且將日照長度的資訊傳送到大腦基部的松果腺。接收到這個訊號之後,松果腺會調節褪黑激素的分泌,由於褪黑激素只在弱光或黑暗中才會釋出,所以也稱做睡眠激素。春天的黑夜縮短了,所以大腦釋出的褪黑激素也減少了。有些研究人員推測這個減少對春天時求愛行為和整體活力上升有關。 

  研究也顯示,人類懷孕比例有季節性的循環。舉例來說,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族群研究中心拉姆(David Lam)的報告指出,北歐在3月的出生率比平均增加了10%,這表示懷孕的時間是6月。文化和社會因素當然也影響了人類懷孕時間的選擇,但是進一步分析激素之後,生物本身扮演重要角色的論點更加獲得支持。一項研究顯示,男性體內的睪固酮和女性體內黃體生成素(可促進排卵)的濃度在6月達到最高點,比平均值高出20%。 

  美國心理衛生研究院的威爾(Thomas Wehr)提到,這有點似是而非,說人類就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對於日照長度增加以減少褪黑激素做為反應,而褪黑激素的降低反過來影響生殖激素、求愛行為和體力。

  就像威爾一樣,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個論點,他猜想「褪黑激素可能更像是時鐘的指針,並不一定要變動。」 

  威爾比較關心春日熱的反面——冬日抑鬱或季節性情緒失常(SAD)所帶來的不適。他說,同樣沒有人知道引發SAD的確切原因,但是它在春天明顯消失。他主張,心情變好有一個關鍵,就是春天早晨天亮得比較早。他指出冬日抑鬱的發生率在美國最西方的時區比較高,而那兒的太陽比較晚升起。心情、行為和春天日照長度的相關性是確實存在的。然而,那個讓我們準確地恢復精力的刺激物,仍然是個謎。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8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