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尋找暗物質

宇宙中可見的物質,不過像是在未知物質組成的不可見海洋上飄流的殘骸。


撰文╱方勵之,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物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核子物理、雷射物理、理論天文物理學與宇宙學等。
 

  在2003年2月11日,美國航太總署召開記者會,公告最新測得的宇宙學參數。其中有關宇宙間物質成份的結果是:4%的質量是重子物質(baryon)、24%暗物質、72%暗能量。亦即,宇宙主導成份是「暗」的,重子佔極少數。這裡「重子物質」指的是質子、中子以及由它們構成的各種物體,例如人的身體就是由重子所構成的。所以,從宇宙學的眼光來看,人類真正是由稀有物質構成的。暗物質很多,也許就在你身邊,但是一般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暗能量更是處處皆有,包括在你的身體裡,而且你也不會有任何感覺。

  當然,人感覺不到的東西多的是。通訊用的電磁波,人就不能覺察,只能用手機或其他設備接收。但是暗物質不同,至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設備探測到暗物質的訊號。雖然曾有一個實驗團隊宣稱探測到暗物質的訊號,不過它並沒有得到同行的公認。這就是位於義大利的巨石峰國家實驗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所進行的DAMA(源於dark matter二字的前兩個字母)實驗。筆者去年暑期造訪這間實驗室,它位於亞平寧山脈主峰巨石峰之下1400公尺的隧道裡(裡面分ABC三區,區域間以通道相連)。隧道長10多公里,陰潮幽暗,濕度達100%,雖然有強力通風及空調設備,仍然不免感到鬱悶。DAMA在這裡堅持了約10年,儘管實驗結果沒有得到承認,但他們還是要堅持下去。

  是什麼原因促使DAMA及其他搜索團隊,在歷經10年仍然找尋不到暗物質的情況下,仍然要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相信天文物理學家的結論,認為暗物質高達24%。那麼,又是為什麼,對這種至今探測不到的物質,天文物理學家會對這個數據深信不已?這就要把故事拉回70年前。

下落不明的質量
  1930年代初,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F. Zwicky)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佔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質量下落不明!茲威基用的是一種最古老的方法:以明察暗。其原理同盤查走私的一種簡單方法相同。比如一艘貨輪,如果船主申報貨物的數量和質量不足以說明貨輪的吃水深度,則它很可能夾帶黑貨。在茲威基那裡,「貨輪」是星系團,「申報的貨物」是看得見的星系,而「黑貨」就是下落不明的物質。這是最早的暗物質的存在證據。

  茲威基的結果雖驚人,不過,許多人並不信,更多人半信半疑。直到1980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上還寫著:「這個問題(指是否有下落不明的物質)迄今還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實際上,1978年已經出現第一個更令人信服的證據,這是測量物體圍繞星系轉動的速度。我們知道,根據人造衛星圍繞地球運行的速度和衛星的高度,就可以測出地球的總質量。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就可以測出太陽的總質量。同理,根據物體(星體或氣團)圍繞星系運行的速度和該物體距星系中心的距離,就可以估算出星系範圍內的總質量。結果發現,星系的總質量遠大於星系中可見星體的質量總和。結論似乎只能是:星系裡必有暗物質。

  自此之後,暗物質存在的證據愈來愈多。宇宙中暗物質的含量,最初是由研究星體形成時得到的。我們今天生活的銀河系和所有其他的星系,都是由宇宙早期的氣體「凝結」成的,而造成「凝結」的原因是萬有引力(或重力)。氣體之間的重力吸引可以導致氣體結合形成星體。然而仔細計算後發現,氣體或重子物質是太少了,它們之間的引力遠不足以形成今天如此眾多的可見星系;但是如果將暗物質考慮在內,引力則會大大增加。也就是說,暗物質能率先形成團塊結構。在這種暗物質團塊引力的幫助下,氣體才可能形成星體。

  所以說,人類雖然不是由暗物質構成的,但是如果沒有暗物質,可能就沒有我們今天賴以生存的星球。另一方面,暗物質也不能太多,不然星球形成就太多太快了。用這種方法推算,暗物質應不太多也不太少,佔宇宙物質總量的20~30%正合適。這是1990年代初的事,各種搜尋暗物質的實驗(包括DAMA)就此開始了。 

加速膨脹的宇宙
  有關暗能量的歷史更長。不同於暗物質,暗能量最早來自理論猜測。第一篇現代宇宙學的論文,即愛因斯坦1917年2月8日發表的論文中,引進了一個新物理參數,他稱之為「普適的,但如今尚屬未知的常數」。這就是後來稱為宇宙常數,再稱為暗能量的濫觴。愛因斯坦引進一個未知常數的目的,是為了使他的理論能描繪出一個靜態的宇宙。因為在他那個時代,宇宙的靜態和永恆是天經地義的事。1929年,哈伯(E. Hubble)發現,宇宙並非靜態,而是在膨脹。從此,愛因斯坦就丟棄了宇宙常數,終其一生,極不喜歡這個數。

   宇宙常數的確不十分討人喜歡,它的性質極為反常。普通的物質(重子及暗物質)具有正的質量和正的壓力,而對宇宙常數來說,如果它的質量是正的,壓力就是負的。反之,如果壓力是正,質量就是負。所以,宇宙常數在宇宙學中的待遇並不好,它常常被假定為零,即不存在。

  然而「一個有害的妖魔,一旦放出瓶子,就不容易重新禁錮起來。」(《引力論》,麥思納等著)的確,宇宙常數是否存在不是取決於任何人的好惡。時下的結論是,宇宙常數不僅不能遺棄或禁錮,而且,它才真正是現今宇宙的主導。同樣在1990年代初,天文學家在研究星體形成時發現,當宇宙中有70%的質量來自於宇宙常數時,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模型。它能統一、協調地解釋許多不同的觀測結果。不過那時還沒有旁證,特別是當時還沒有證實宇宙常數的一個最主要的效應:宇宙加速膨脹。由正質量正壓力物質構成的宇宙,膨脹總是減速的,而如果宇宙質量由宇宙常數主導,膨脹便會加速。

  檢驗加速減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比較宇宙早期和晚近的膨脹速度。觀察早期宇宙,要靠極亮的天象,超新星爆發就是其中一種。根據北宋天文官員的記錄,公元1054年銀河系中的一個超新星爆發,「晝見如太白……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這個超新星爆發的遺跡稱為蟹狀星雲。1995年超新星宇宙學研究開始起步,它的主要工作是搜尋在遙遠星系中的超新星爆發;到了1998年,已經發現了數十個這類爆發。從這些成果的確可以得出宇宙膨脹愈來愈快的結論。從此,70%的宇宙質量由宇宙常數主導,便成為主流模型,這個量也改稱為暗能量。

大宇宙對小粒子 
  暗物質和暗能量一共佔宇宙質量的96%(24%+72%),而它們到底是什麼東西,如今尚屬未知。成千的粒子物理學家正在這個領域努力工作,以爭頭功,理論家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和預言。目前流行的看法是,暗物質可能是某種或某些相互作用極弱的重粒子,而暗能量就是真空的能量。所以,實驗物理學家便致力於建造極靈敏的探測器,以捕捉暗物質粒子。為了壓低干擾,這些實驗大都設在隧道裡、礦井下或海水中。

  天文物理學家對於粒子並不怎麼熱中;不過,對於粒子物理的結果,宇宙學家時有「否決權」。這就是以大制小。在已知的粒子中,最有可能是暗物質的就是微中子。這種粒子的作用很弱,可以穿越地球,而且數量很多。按照宇宙學的理論,平均每立方公分中約有100個微中子(這就是說,在你身體的範圍裏,少說也有10萬個)。所以,只要每個微中子的質量夠小,24%的數量很容易達到。1980年代,至少前後兩次,有粒子實驗物理學家聲稱偵測到微中子的質量。如果屬實,暗物質就應是微中子了。然而宇宙學家不相信這個結果,因為如果宇宙質量由微中子主導,星體的形成就有問題。後來果然證實,兩個實驗都不成立。最近,粒子實驗再度發現微中子可能是有質量的,不過這個值遠小於宇宙學家的否決的範圍。

  一般而言,宇宙學不能或很難對粒子物理論斷提供有效的證明,但是它往往能提供有效的否證。換言之,宇宙學對微觀物理是個有力的殺手。「不被宇宙學所否決」是當今粒子物理必須通過的檢驗,這就是受到暗物質、暗能量問題的刺激,所發展出的粒子宇宙學(particle cosmology)或宇宙粒子物理學(cosmological particle physics)。

  最後,不能不提到一些相反的看法。自從暗物質的問題一出現,就有人提出,根本沒有暗物質,而是重力理論必須修改。修正了重力理論,暗物質的證據就消失了。最近又有人提出,70%的宇宙常數或暗能量也不需要,因為那是重力在大尺度上變弱,所以看起來像是有宇宙暗能量。不管抱持哪種觀點,科學家仍具有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物理學對宇宙成份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其中的4%,而對其餘的96%所知有限,或根本無知。也許有一天,我們終將揭露宇宙大船中匿藏的大量黑貨;但我們也有可能發現,那不是黑貨,而是通向新物理學的門檻。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3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