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科技狂想三部曲 -- 50、100、150年後的未來

"驗基因來治病 基因決定了你的命運,但也能用來治病。"


 

想像未來 


  50年、100年和150年之後,人類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自從1845年起,Scientific American就開始為讀者介紹科學與科技的最新發展。如今,每每回顧過去50年、100年和150年前科學家撰寫的內容,我們看到的都是科學和科技的新里程碑。就以一個例子來說,1962年10月號SA的特別報導介紹了DNA結構的發現者之一克里克(Francis Crick),並說明這種奇妙分子的意義。另外,心理學家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也撰文介紹他提出的「認知失調」這個名詞的意義。

  成果豐碩的過去是展望未來的良好基礎。基於這個想法,我們請專家發揮想像力,想像50年、100年和150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汽車能飛上天空嗎?電腦是否還存在?如果存在,電腦又將擁有哪些能力?核子武器是否會消失?科技是否能讓人類躲過氣候變遷,或是會讓狀況變得更糟?在這顆越來越擁擠的行星上,老虎和其他野生動物未來面臨什麼命運?人類掌握基因及消弭疾病的能力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如果人類離開這顆行星,這趟旅程將帶給我們哪些改變? 

  你可以在以下的文章中找到答案,不過那不是標準答案。我們不是憑空預測,而是在進行一項思想實驗,以科學事實為基礎,觀察現在的世界,思考未來的面貌。 (甘錫安 譯)

 

50 
車子飛上天 


汽車可以飛行了,而且還能自動駕駛,你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吃早餐囉。 
撰文/康明斯(Mary Cummings)

  1956年,美國民用航空管理局核准飛天車(Aerocar)上路時,至少在航太工程師的心目中,典型市郊農莊式平房的車房裡,不久後一定會有飛行汽車,不過最後事與願違。外形像汽車的飛天車具有機翼,只需很短的跑道就能起飛,但價格太高,難以大量生產。最後飛天車國際公司只生產了六輛飛天車,美好前景沒有實現,充其量只存在卡通「摩登家庭」裡。 

  50多年後,飛行汽車捲土重來,目前已有兩款車型完成至少一項的飛行測試。美國麻州Terrafugia公司的「變形飛車」(Transition)是一款機翼可收摺的輕型運動飛機,可乘載兩名乘客和行李。這輛飛行汽車需要有傳統跑道才能起飛,所以必須先開到機場才能飛上天空。另一款車型是荷蘭PAL-V Europe公司推出的「個人空中及地面載具一號」(PAL-V ONE),只需要略長於200公尺的跑道就能起飛,這輛飛行汽車外形像三輪車和直升機的合體,推力來自裝置在車尾的螺旋槳,升力則由車體上方的旋翼提供。這兩款汽車的巡航速度都低於100節,加滿一次油的續航力還算不錯(變形飛車為720公里,PAL-V的最大航程則多出約1/3)。 

  然而這兩款車都無法實現把飛行汽車推廣到一般大眾的美好前景。即使製造商能把這兩款車型的預估價格從30萬美元降到大眾較能接受的水準,但由於有許多私人飛機都可從公路起飛或降落,因此市場有限。另外,現今的機場要協調幾千架次的噴射機起降已經很吃力了,如果每輛汽車都能飛行,天空將陷入一片混亂。 

  想要駕駛飛行汽車的人目前可選擇較新的輕型運動飛機。只要持有駕照以及運動飛行員證書(僅需接受20小時訓練)、沒有重大疾病,就可駕駛這種飛機。僅限運動飛行員駕駛顯然可以防止空域過度擁擠,同時限制飛行僅可用於個人用途,不可使用這種執照進行任何商業行為。 (甘錫安 譯)

 

50
驗基因來治病 


基因決定了你的命運,但也能用來治病。 
撰文╱路易斯(Ricki Lewis)

  現在是2063年。你走進診間,護士會採取唾液、血液或者胎兒的細胞,放在手持裝置裡一個文字大小的微晶片上。幾分鐘後,機器輸出檢驗結果。螢幕上各種顏色的螢光訊號組合,代表其中是否有導致或影響1200多種單基因疾病的DNA序列。幸好衛生當局已經核准每一種疾病的治療方式:基因療法。 

  基因療法利用病毒原本的生物機制,攜帶正常的基因進入細胞核,替代導致疾病的突變基因。1953年DNA結構解開之後,科學家就有這個構想,不過實際發展的過程卻數度中斷。早期的試驗偶爾才出現正面結果。1999年,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攜帶基因的病毒治療一名18歲的代謝疾病患者,卻因為病毒分子引發肝臟免疫細胞反應而死亡。同一年,兩名罹患先天免疫缺陷的嬰兒接受經由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載入基因,這些基因卻轉變成導致癌症的基因而造成白血病。 

  種種挫敗使基因療法的發展陷入困境,究竟哪些病毒(身懷基因的細胞侵入者)可以做為安全的載體,至今仍有爭論。 

  在辛苦的起步之後,基因療法終於取得重要成果。歐盟執行委員會在2012年首次核准脂蛋白脂?缺乏症的基因療法,該疾病會影響脂肪分解。

  之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2014年核准利用基因療法,治療一種遺傳的失明疾病(李柏氏先天性黑矇症)、一種免疫缺乏症(腺?脫胺?缺乏症),以及一種腦部遺傳疾病(腎上腺腦白質病)。這些雖然是罕見遺傳疾病,卻比較容易治療。 

  這些核准也肯定腺相關病毒(AAV)可做為載體。大部份人的身體細胞中都有這種病毒,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會攻擊它們。相較之下,雖然研究人員設計出能自我毀滅的反轉錄病毒,之前卻在有免疫缺陷的嬰兒身上導致癌症。而FDA核准慢病毒(lentivirus)後,卻由於病人不願施打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屬於慢病毒)而失敗,儘管這些病毒已移除與愛滋病(AIDS)相關基因。 

  2016年,基因療法被運用在B型血友病,證實了這項技術的經濟價值,一次三萬美元的基因療法,勝過終生注射凝血因子,後者總共需要花費2000萬美元。 

  能控制載體引發的免疫反應,即克服了大部份技術障礙,這種送進病人體內的化學裝置不但能提供替換的基因,也能誘發部份對抗癌症和感染的免疫反應,以及壓抑對病毒載體的排斥反應。 

  如今基因療法之門大開,因為視網膜沒有免疫系統,所以首先考慮約100種造成失明的疾病。2019年,10多名罹患巨大軸突神經病變的兒童,首先接受脊髓基因療法,接著是肌萎縮性偏側硬化症(ALS)和人類脊髓肌肉萎縮等脊髓損傷疾病。攜帶基因的AAV由靜脈注射進入,能夠通過血腦障壁,因此能預防帕金森氏症和其他腦部疾病,而不需要像本世紀初期一樣在頭骨上鑽洞。 

  隨著時間過去,研究人員了解,基因療法並非治療某些疾病最好的方法。對於囊腫性纖維化,因為肺部和氣管細胞存活時間比較短,因此用可以解開錯誤蛋白質結構的藥物治療比較好。而重新啟動裘馨氏肌營養性萎縮症患者被抑制的基因,比把治療基因送進兒童全身肌肉細胞容易。 

  這些成功表示未來有更多發揮空間。本世紀中期,不只罕見、單基因突變疾病的新基因療法成形,也開始涵蓋一般遺傳或環境危險因子造成的疾病,例如精神疾病、糖尿病和心臟病。 

  到了2060年,利用基因檢驗預測病人未來的健康狀況到達前所未有的精準,伴隨遺傳介入療法,獲得豐富的成果。由於疾病的發展受阻,人們越來越長壽並健康,醫療照護的支出也跟著下降。(林雅玲 譯)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3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