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網路世界是狩獵採集場

"網路衝浪時,我們的大腦在做什麼? "


撰文/陳穎青

 

  2010年憤怒鳥(angry bird)遊戲橫掃全球,那時全世界每天會有4000萬人打開手機螢幕,埋頭努力要把各式憤怒鳥,用拋物線砸向遠方的建築。英國演化動物學家瑞德里(Matt Ridley)分析這種遊戲為什麼如此轟動,其中的關鍵正是「拋物線」。 

  因為拋物線跟人類早期的生存關係非比尋常。人類既無尖牙利爪,也不特別孔武有力,要吃到大型獸類的蛋白質,除了拿長矛石斧跟野獸肉搏之外,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遠距離攻擊。甩石器、標槍和後期發展的弓箭,這些全部仰賴大腦能夠快速計算武器在空中飛行的路徑和彈著點。 

  彈著點正確命中,意味著全部族人不會挨餓,演化非得對這種計算和手眼協調能力加以獎賞不可。考古發掘顯示,早期的智人獵人,肩膀會鍛鍊出類似現代棒球投手那樣的「投手肩」來。而我們現代智人的表親尼安德塔人,他們的肩膀骨骼就沒有相同的情況,這意味著他們還在打肉搏戰,而不是拋物線戰。 

  如今尼安德塔人滅絕了,而現代智人存續下來。難怪看著拋物線命中目標的簡單遊戲,竟然會讓我們興奮得不可自拔,儘管我們早已脫離狩獵採集時代好幾千年了。

  這是用現代科學(演化學)理解數位世界裡新生事物的範例,那麼現在影響我們最嚴重的網路世界,科學家有什麼發現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史莫爾(Gary Small)在2008年的實驗中發現:當我們使用Google搜尋網路的時候,大腦除了在語言、視覺、記憶區有大量活動之外,前額葉區也有大量反應。

  前額葉皮質是專司決策、解題的腦區。而這正是我們在線上面臨的情況,這個連結值不值得點呢?那個閃動的方塊要不要去看呢?網頁上充滿了「請點我、請點我」的訊號,我們的大腦要不斷評估,決定到底該何去何從。 

  這讓我想起十幾年前我剛剛擔任主編,第一次去德國法蘭克福參加書展的經驗。 

  這個全球最大的出版業盛會,集合了全球最重要出版國家最大量的出版成果,吸引了全球數以萬計的編輯、出版、發行商齊聚討論、交易。做為出版社編輯,我的工作就是在書展會場找書,尋找可以爭取讀者的各種可能。 

  你可以想像,我就好像五萬年前的原始人一樣,把這個十倍於世貿展場,至少七、八個展館的面積,當成狩獵採集的場所。只不過原始人在獵場找的是明天的食糧,我則是在書展會場找明年的書單。

  在獵場上,你需要打開全身上下的雷達,偵測任何會引起你興趣,或引起你警戒的蛛絲馬跡(畢竟為了一餐而失去生命可不太划算)。在書展會場上,我也一樣要打開全身雷達,偵測所有可見的線索。搬回每一家厚厚的書訊目錄,掃描海報或書牆上重點陳列的書封。

  當年我不知道我正在進行的工作,其實跟原始人並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同樣都是在尋找和採集;我當然也不知道,做這些事的時候,我的心智會進入一種特別的工作模式:開啟所有感官,以及前額葉專司處理決策的大腦。 

  感官蒐集資訊,然後送入前額葉做決策,我們要馬上判斷眼前的東西應該拿起或放下,應該追查更多線索或撇開往前走,往哪裡走?哪裡可能會有我們需要的東西? 

  所以下一次當你打開瀏覽器,開始在線上流連忘返,你要注意,這跟原始人走進獵場的情況很像,你已經進入了狩獵採集模式。在這個模式裡我們不斷做決策、下判斷,大腦非常活躍,跟你身體一動也不動的樣子是兩個極端。 

  這種模式對我們大腦的思考能力有什麼影響嗎?有的,最大的影響是你無法專注思考深度問題。狩獵採集模式要求你在一毫秒之間就下判斷,這是為什麼我們在線上無法閱讀長篇文章的原因。所以別把網路當做知識學習的主要途徑,深度學習在線上是很難完成的。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2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