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牛隻為何染上狂牛症?

"牛感染狂牛症不是因為病毒或細菌的關係,而是體內帶有感染性的普恩蛋白,它可從牛隻的迴腸末端一步步向大腦蔓延。"


文/楊嘉慧;審稿/台灣大學獸醫系名譽教授 賴秀穗

 

  狂牛症(mad cow)正式名稱為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患畜的腦組織會有類似海綿構造的微小空洞,症狀是搖頭晃腦、動作不協調、後肢無力、性情狂躁,最後倒地死亡。最早的狂牛症病例出現在 1985 年英國(1986 年才宣佈證實),當時並不清楚牛隻為何會感染狂牛症,推測是飼主為了補充牛隻蛋白質、礦物質、鈣等,餵食牠們吃患有羊搔癢症(scrapie)的羊屍體製成的肉骨粉而感染。後來各國政府陸續禁止以肉骨粉餵食反芻動物,如英國在 1988 年、台灣和美國均在 1997 年、日本則於 2001 年禁止,才使得全球狂牛症的病例逐漸下降。

 


狂牛症的潛伏期為數年至10多年不等,發病年齡為3~15歲牛隻,病理變化為腦組織細胞出現海綿狀的病變。

 

  不過,關於肉骨粉感染,科學家仍有些疑問。例如當時英國與美國境內都有羊隻罹患羊搔癢症,而且有不少病羊被製成肉骨粉,何以英國牛隻感染狂牛症的比例遠遠高於美國?台灣大學獸醫系名譽教授賴秀穗表示,羊搔癢症和狂牛症現在認為是體內帶有感染性的變性蛋白,而羊搔癢症的血清型至少有 15 種,不同種血清型的變性蛋白結構可能略有不同,使得有些肉骨粉會感染牛隻,有些不會;部份學者則認為與飼主餵食肉骨粉的時間有關:英國在小牛出生後兩星期即開始餵食肉骨粉,美國則是出生 6~7 個月後才餵食,有可能是幼小牛隻對變性蛋白的感受力較強。

 

  此外,科學家也發現在禁止使用肉骨粉餵食後,近幾年仍有不曾吃肉骨粉而感染狂牛症的牛隻。英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變性蛋白可經母牛傳給下一代,其感染機率約為 10%,另外以基因轉殖鼠做變性蛋白感染試驗,也證實變性蛋白可以由母鼠傳給子鼠。所幸垂直傳染機率不高,對狂牛症的疫情影響不大。

 

感染性蛋白 撐破腦細胞 


  狂牛症與羊搔癢症的致病機制目前認為是普恩蛋白(prion protein, PrPC)變性而導致的疾病。在目前研究的動物中,人類、牛、羊等均具有製造普恩蛋白的基因,它最主要出現在神經組織內,作用可能是維持正常的神經功能。普恩蛋白有正常型(PrPC)與變性型(PrPSC)兩種型態,二者結構不同,後者可以抵抗某些酵素、熱、輻射與化學物質,換言之,即使經高溫烹煮,變性普恩蛋白仍能維持活性。

 

  變性普恩蛋白增生方式不像細菌或病毒是利用核酸複製子代,而是透過某種未知方法,影響正常型普恩蛋白變性而增生。當牛隻經食入而感染變性普恩蛋白後,可能先在迴腸末端增生,然後經過迷走神經、內臟神經等周圍神經一步步蔓延到脊髓及腦部。至於如何蔓延,有一論點是淋巴球帶著變性普恩蛋白,循著血液或淋巴液到達;不過,變性普恩蛋白擴散速率平均每天只有一毫米,發病時間須要數年之久,但淋巴球移動速度不會這麼慢,所以實際情形為何,還需進一步研究。

 

  一旦變性普恩蛋白增多,體內細胞會將它移除,然而增加速度若遠大於移除速度,便會導致蛋白質堆疊而撐破細胞,此即患畜腦部顯現出類似海綿構造的原因。

 

 

延伸閱讀

  • 〈狂牛哪裡逃!〉,《科學人》2004年8月號
  • 《蛋白質的一生》,永田和宏著, 商周出版
  • 《吞噬大腦的食物》,莫瑞‧華德曼,瑪裘莉‧蘭姆著, 先覺出版
  • 高三課本《生物》下冊

 

 

  


【本文轉載自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